解剖
肺炎支原体(标注版) (个人免费使用)

肺炎支原体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目前世界上已知能独立生存的最小微生物。

肺炎支原体无细胞壁结构,像是没有穿“外套”的细菌,结构比病毒复杂。

压疮分期 (个人免费使用)

淤血红润期:压疮处有红、肿、热、痛或麻木感,持续30分钟不退;

 

炎性浸润期:有紫红、硬结、疼痛、水疱等症状,压疮表面有浅的开放性溃疡,伴有粉红色的创面,也可能表现为一个完整的或破裂的血清性水疱;

 

浅度溃疡期:明显的表皮破损、溃疡形成。压疮处甚至可见皮下脂肪暴露,但骨头、肌腱、肌肉未外露,还会有腐肉存在,闻起来有恶臭;

 

坏死溃疡期:压疮的破损已经侵入真皮下层、肌肉层、骨面,甚至能够看到骨、肌腱或肌肉,伤口床的某些部位有腐肉或焦痂,常常有潜行或隧道。

肝裂与肝段 (个人免费使用)

肝内有些部位缺少Glisson系统的分布,这些部位称肝裂。

肝内有三个叶间裂,三个段间裂。叶间裂有正中裂、左叶间裂和右叶间裂。段间裂有左段间裂、右段间裂和背裂。

正中裂在肝的膈面相当于自肝前缘的胆囊切迹中点,至下腔静脉左缘连线的平面。在肝的脏面以胆囊窝和腔静脉沟为标志。裂内有肝中静脉走行。此裂将肝分为对称的左、右半肝,直接分开相邻的左内叶与右前叶。

右叶间裂位于正中裂的右侧,此裂在膈面相当千从肝前缘的胆囊切迹右侧部的外、中1/3交界处,斜向右上方到达下腔静脉右缘连线的平面。转至脏面连于肝门右端。裂内有肝右静脉走行。此裂将右半肝分为右前叶和右后叶。

左叶间裂位于正中裂的左侧,起自肝前缘的肝圆韧带切迹,向后上方至肝左静脉汇入下腔静脉处连线的平面。在膈面相当于镰状韧带附着线的左侧1cm,脏面以左纵沟为标志。裂内有肝左静脉的左叶间支走行。此裂将左半肝分为左外叶和左内叶。

左段间裂相当于自肝左静脉汇入下腔静脉处与肝左缘的中、上1/3交界处连线的平面。裂内有肝左静脉走行。此裂将左外叶分为上、下两段。右段间裂在肝脏面相当于肝门横沟的右端与肝右缘中点连线的平面,再转到膈面,向左至正中裂。此裂相当于肝门静脉右支主干平面,既把右前叶分开右前上、下段,又将右后叶分开右后上、下段。

背裂位于尾状叶前方,将尾状叶与左内叶和右前叶分开。它上起自肝左、中、右静脉出肝处(第二肝门),下至第一肝门,在肝上极形成一弧形线。

全国心衰日 (个人免费使用)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简称心衰,是指由于心脏的收缩功能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不能将静脉回心血量充分排出心脏,导致静脉系统血液淤积,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从而引起心脏循环障碍症候群,此种障碍症候群集中表现为肺淤血、腔静脉淤血。心力衰竭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其中绝大多数的心力衰竭都是以左心衰竭开始的,即首先表现为肺循环淤血。

肝脏 (个人免费使用)
肝脏

脊髓的动脉有两个来源,即椎动脉和节段性动脉。椎动脉发出脊髓前动脉和脊髓后动脉。它们在下行过程中,不断得到节段性动脉(由颈升动脉、肋间后动脉、腰动脉和骶外侧动脉等发出)分支的补充,以保障足够的血液供应脊髓。

脊髓后动脉自椎动脉发出向后行,经枕骨大孔出颅后沿脊髓后外侧沟下行,直至脊髓末端。

脊髓的动脉有两个来源,即椎动脉和节段性动脉。椎动脉发出脊髓前动脉和脊髓后动脉。它们在下行过程中,不断得到节段性动脉(由颈升动脉、肋间后动脉、腰动脉和骶外侧动脉等发出)分支的补充,以保障足够的血液供应脊髓。

脊髓前动脉由椎动脉末端发出,左、右脊髓前动脉在延髓腹侧合成一干,沿前正中裂下行至脊髓末端。

踝关节由胫、腓骨的下端与距骨滑车构成。

踝关节外侧韧带由不连续的三条独立的韧带组成,前为距腓前韧带,中为跟腓韧带,后为距腓后韧带,三条韧带均起自外踝,分别向前、向下和向后内止于距骨及跟骨,均较薄弱。 

跗骨各骨之间还借许多韧带连结,主要有跟舟足底韧带、分歧韧带等。 分歧韧带为强韧的Y形韧带,起自跟骨前部背面,向前分为两股,分别止于足的舟骨和骰骨。

踝关节由胫、腓骨的下端与距骨滑车构成。

踝关节内侧有内侧韧带(或称三角韧带),起自内踝尖,向下呈扇形展开,止于足舟骨、距骨和跟骨。

跗骨各骨之间还借许多韧带连结,主要有跟舟足底韧带、分歧韧带等。 跟舟足底韧带又称跳跃韧带,位于足底,连结跟骨与足舟骨,对维持足的内侧纵弓起着重要作用。

踝关节由胫、腓骨的下端与距骨滑车构成。

足骨包括跗骨、距骨和趾骨。

跗骨共7块,属短骨,分前、中、后三列。后列包括上方的距骨和下方的跟骨;中列为位于距骨前方的足舟骨;前列为内侧楔骨、中间楔骨、外侧楔骨及跟骨前方的骰骨。

距骨上面有前宽后窄的关节面,称距骨滑车,与内、外踝和胫骨的下关节面相关节。距骨下方与跟骨相关节。跟骨后端隆突,为跟骨结节。距骨前接足舟骨,其内下方隆起为舟骨粗隆。

跖骨共5块,由内侧向外侧分别为第1-5距骨。每一跖骨近端为底,与跗骨相接,中间为体,远端称头,与近节趾骨底相接。第5跖骨底向后突出,称第5跖骨粗隆。

趾骨共14节,拇趾为2节,其余各趾为3节,形态和命名与指骨相同。

踝关节由胫、腓骨的下端与距骨滑车构成。

足骨包括跗骨、距骨和趾骨。

跗骨共7块,属短骨,分前、中、后三列。后列包括上方的距骨和下方的跟骨;中列为位于距骨前方的足舟骨;前列为内侧楔骨、中间楔骨、外侧楔骨及跟骨前方的骰骨。

距骨上面有前宽后窄的关节面,称距骨滑车,与内、外踝和胫骨的下关节面相关节。距骨下方与跟骨相关节。跟骨后端隆突,为跟骨结节。距骨前接足舟骨,其内下方隆起为舟骨粗隆。

跖骨共5块,由内侧向外侧分别为第1-5距骨。每一跖骨近端为底,与跗骨相接,中间为体,远端称头,与近节趾骨底相接。第5跖骨底向后突出,称第5跖骨粗隆。

趾骨共14节,拇趾为2节,其余各趾为3节,形态和命名与指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