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喉

喉的支架由三个单一软骨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会厌软骨三对成对软骨杓状软骨小角软骨楔状软骨构成。

 

甲状软骨位于舌骨的下方,前缘愈合处构成凸向前方的前角前角上端向前凸起,称为喉结

 

环状软骨位于甲状软骨的下方,下与气管相连,呈环状,前部窄低呈弓形。

 

杓状软骨位于环状软骨板上方,左右各一,略呈三棱锥体形

 

会厌软骨上端游离,下端附着于甲状软骨角后面


甲状舌骨膜为连系舌骨与甲状软骨上缘的薄膜

 

楔状软骨:成对,有时缺如,在小角软骨前外侧,两侧杓状会厌皱襞粘膜下,似小棒,致粘膜形成白色的隆起,名楔状结节。

 

前庭韧带:为喉方形膜下缘弹性组织增厚的部分,构成前庭壁的支架


声韧带:又名环甲膜,是主要由弹性纤维组成的膜状结构,上缘游离,前方附着于甲状软骨前角后面,后方附着于杓状软骨声带突

 

气管软骨:气管是连接咽部与支气管之间的通道,而气管软骨环是支撑气管保持管状状态,保持通气的基本结构,气管软骨环一般呈现大C字型,约占整个气管内环的三分之二。

嗅细胞(标注版) (个人免费使用)

嗅球是端脑皮质的一部分,位于大脑半球额叶眶面嗅沟的下方和前端,呈扁卵圆形,向后移行于嗅束

嗅黏膜双极细胞的中枢突组成的嗅神经,通过筛板的孔进入额叶下面,大部分纤维终于嗅球前端。

因此,嗅球可视为嗅神经的终止核,是嗅觉的初级中枢。

鼻腔外侧壁(标注版) (个人免费使用)

鼻腔被鼻中隔分为左右两腔、前有鼻孔与外界相通,后连通于鼻咽部。


鼻腔前部为鼻前庭,内被以皮肤,生有鼻毛,起滤过作用,为易发生疖肿处。后部为固有鼻腔,衬以粘膜,可分为嗅部和呼吸部。鼻旁窦位于鼻腔周围的颅骨内,为含气的空腔,与鼻腔相通,其粘膜与鼻腔粘膜相连。

鼻前庭是指由鼻翼所围成的扩大的空间,内面衬以皮肤,生有鼻毛,此外皮肤与软骨膜紧密相贴,所以发生疖肿时,疼痛甚剧。鼻前庭的前部相当于鼻尖的内角处,有一向外膨隆出的隐窝,称为鼻前庭隐窝,常为疖肿、痤疮好发之处。

固有鼻腔是指鼻前庭以后的部分,内壁为鼻中隔。固有鼻腔后借鼻后孔通咽,其形态与骨性鼻腔基本一致,由骨和软骨覆以粘膜而成。每侧鼻腔有上、下、内、外四个壁。上壁(顶)较狭窄,与颅前窝相邻,由鼻骨、额骨、筛骨筛板和蝶骨构成,筛板的筛孔嗅神经穿过,下壁(底)即口腔顶,由硬腭构成。内侧壁为鼻中隔,由骨性鼻中隔和鼻中隔软骨共同构成,鼻中隔多偏向一侧,偏向左侧者多见。

外壁构造复杂,由鼻骨额突,泪骨,筛骨,腭骨垂直部和蝶同翼突等组成。鼻腔外侧壁(鼻甲切除)外侧壁上有三个突出的呈阶梯状排列的、略呈贝壳形的长条骨片外覆粘膜,称鼻甲。鼻甲,由上而下依次叫上鼻甲、中鼻甲和下鼻甲,各鼻甲下方的间隙分别叫上鼻道、中鼻道和下鼻道。上鼻甲的后上方的凹窝叫蝶筛隐窝。各鼻甲与鼻中隔之间的间隙叫总鼻道。切除中鼻甲后,在中鼻道中部可见一个凹向上的弧形裂隙叫半月裂孔,裂孔上方的圆枕形隆起叫筛泡。在中、上鼻道和蝶筛隐窝有鼻旁窦开口,下鼻道有鼻泪管开口

鼻中隔穿孔 (个人免费使用)

鼻中隔穿孔指各种原因导致的鼻中隔贯穿两侧鼻腔的永久性穿孔。穿孔的形态、部位及大小各异。鼻中隔穿孔多是鼻中隔手术损伤的结果,虽不会引起严重后果,但其症状却经常困扰患者。

鼻软骨(标注版) (个人免费使用)
鼻侧软骨左右成对,呈三角形,构成鼻软骨支架的上部及大部分,又称鼻背板或上鼻软骨。鼻侧软骨上端紧接鼻骨,下端与鼻翼软骨相连,两侧固定于上颌骨。侧鼻软骨与鼻翼软骨相连部分由纤维组织及籽状软骨构成。其连接部为一凹陷形成鼻翼上缘,其内侧为前庭内软骨做切口的位置,在鼻侧软骨下部,在中线处与中隔软骨分离,与中隔共同起到调节气流大小的活瓣作用。

大翼软骨左右各一块,呈马蹄状,有内侧脚与外侧脚,形成鼻软骨的支架下部并支撑鼻尖,又称鼻下软骨或鼻尖软骨。大翼软骨的形状和大小决定了鼻孔的形状与大小。其内侧脚位于鼻前孔的内侧,两个内侧脚相结合,形成鼻中隔的下缘,借纤维组织形成鼻小柱。其外侧脚较细小,紧接侧软骨下端,形成鼻孔、鼻翼。

籽状软骨是位于鼻侧软骨与大翼软骨之间的脂肪纤维组织内的小软骨,形状数目不定。小翼软骨则是位于大翼软骨与上颌骨梨状孔之间的纤维脂肪组织内,比籽状软骨稍大,其形状数目也因人而异。

鼻中隔软骨则是鼻中隔的主要组成部分,为不规则的四边形,位于筛骨正中板与犁骨之间

鼻旁窦,又称副鼻窦或鼻窦,为鼻腔周围颅骨(额骨、蝶骨、上颌骨、筛骨)内的含气空腔的总称,均有窦口与鼻腔相通。对发音起共鸣作用。鼻窦左右成对,共四对,分别称为额窦、上颌窦、蝶窦和筛窦

鼻腔外侧壁的骨性解剖结构,有上、中、下三个鼻甲,三个鼻甲下方分别叫上、中、下鼻道。上鼻甲和中鼻甲是筛骨内侧壁的组成部分。下鼻甲为一单独的骨性结构,外侧与上颌骨相连。窦在额骨鳞部内,开口于中鼻道。筛窦即筛骨迷路中多数空泡,分三群通鼻腔,前、中群开口中鼻道,后群开口在上鼻道。蝶窦位于蝶骨体内,开口于蝶筛隐窝。

 

鼻中隔位于左右鼻腔之间,由筛骨垂直板、犁骨和鼻中隔软骨构成,表面被覆黏膜。正常人的鼻中隔很少完全正中,多数稍有偏曲。

 

鼻泪管是眼泪从眼睛经内眦部排入鼻腔的管道。鼻泪管为膜性管道。上部包埋在骨性鼻泪管中,与骨膜紧密相结合;下部在鼻腔外侧壁粘膜深面。下部开口于下鼻道外侧壁的前部。

声音的传导途径 (个人免费使用)

声音传导至内耳主要有两条途径:空气传导、骨传导
   
空气传导途径是:空气→外耳道→鼓膜→听骨链→卵圆窗→内耳外淋巴;


骨传导空气→颅骨→内耳外淋巴



听骨链的解剖结构 (个人免费使用)

鼓室内有三块听小骨,由外向内依次为:锤骨砧骨镫骨。当声波冲击鼓膜时,借听小骨链的运动使镫骨底做内外运动,将声波传至内耳。

鼓膜椭圆形浅漏斗状半透明薄膜,中心向内凹陷部称鼓膜脐,其上1/4松弛部,下3/4紧张部,在活体鼓膜前下部有一个三角反光区称光锥,光锥消失是鼓膜内陷的标志

乳突(标注版) (个人免费使用)

乳突为位于耳后,是从颞骨乳突部的底面发出的突起,形状是大致锥形或圆锥形的,由很多含气小腔组成,称为乳突气房(或称乳突小房)。乳突气房通过鼓窦(或称乳突窦)与中耳鼓室腔相通。

喉上神经起于迷走神经的下(结状)神经节,在颈内动脉内侧下行,于舌骨大角处分为内、外支。外支支配环甲肌,并分出细支至甲状腺。内支与喉上动脉一起穿经甲状舌骨进入喉,分为许多小支,分布于声门裂以上的喉粘膜、会厌和舌根等处。

 

右喉返神经于右锁骨下动脉第一段的前方离开右迷走神经,绕至其后面,然后上行于气管与食管间沟内。左喉返神经在主动脉弓前外侧,紧靠动脉韧带远端离开左迷走神经,绕过主动脉弓,然后上行于同侧气管食管间沟内。其后,两喉返神经行程近似,至咽下缩肌下缘水平延续为喉下神经。喉返神经属于混合性神经,其肌支支配除环甲肌以外的喉肌,其感觉纤维分布至声门裂以下的喉粘膜。
 
喉返神经外观纵形分布,宽度为(1.85±0.5)mm,白色纤维样组织,无张力,表面有细小血管网,神经分支呈树形分布
咽鼓管阻塞 (个人免费使用)

咽鼓管阻塞时咽鼓管软骨段在解剖上正常,但其机能发生障碍,即咽鼓管咽口被动开放而不能主动开放。

喉上神经起于迷走神经的下(结状)神经节,在颈内动脉内侧下行,于舌骨大角处分为内、外支。外支支配环甲肌,并分出细支至甲状腺。内支与喉上动脉一起穿经甲状舌骨进入喉,分为许多小支,分布于声门裂以上的喉粘膜、会厌和舌根等处。

 

右喉返神经于右锁骨下动脉第一段的前方离开右迷走神经,绕至其后面,然后上行于气管与食管间沟内。左喉返神经在主动脉弓前外侧,紧靠动脉韧带远端离开左迷走神经,绕过主动脉弓,然后上行于同侧气管食管间沟内。其后,两喉返神经行程近似,至咽下缩肌下缘水平延续为喉下神经。喉返神经属于混合性神经,其肌支支配除环甲肌以外的喉肌,其感觉纤维分布至声门裂以下的喉粘膜。
 
喉返神经外观纵形分布,宽度为(1.85±0.5)mm,白色纤维样组织,无张力,表面有细小血管网,神经分支呈树形分布
外耳道疖肿 (个人免费使用)

外耳道疖肿是外耳道软骨段皮肤的局限性急性化脓性炎症。致病菌多为葡萄球菌侵入毛囊、皮脂腺所致,是一种多发病,夏季更为多见。外耳道疖又名局限性外耳道炎,为外耳道软骨部毛囊感染所致。多为单个,亦可多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