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由表面的粘膜和深部的舌肌组成。舌肌由纵行、横行及垂直走行的骨骼肌纤维束交织构成。粘膜由复层扁平上皮与固有层组成。粘膜由复层扁平上皮与固有层组成。舌根部粘膜内有许多淋巴小结,构成舌扁桃体。舌背部粘膜形成许多乳头状隆起,称舌乳头。

鼻腔外侧壁(标注版) (个人免费使用)

鼻腔被鼻中隔分为左右两腔、前有鼻孔与外界相通,后连通于鼻咽部。


鼻腔前部为鼻前庭,内被以皮肤,生有鼻毛,起滤过作用,为易发生疖肿处。后部为固有鼻腔,衬以粘膜,可分为嗅部和呼吸部。鼻旁窦位于鼻腔周围的颅骨内,为含气的空腔,与鼻腔相通,其粘膜与鼻腔粘膜相连。

鼻前庭是指由鼻翼所围成的扩大的空间,内面衬以皮肤,生有鼻毛,此外皮肤与软骨膜紧密相贴,所以发生疖肿时,疼痛甚剧。鼻前庭的前部相当于鼻尖的内角处,有一向外膨隆出的隐窝,称为鼻前庭隐窝,常为疖肿、痤疮好发之处。

固有鼻腔是指鼻前庭以后的部分,内壁为鼻中隔。固有鼻腔后借鼻后孔通咽,其形态与骨性鼻腔基本一致,由骨和软骨覆以粘膜而成。每侧鼻腔有上、下、内、外四个壁。上壁(顶)较狭窄,与颅前窝相邻,由鼻骨、额骨、筛骨筛板和蝶骨构成,筛板的筛孔嗅神经穿过,下壁(底)即口腔顶,由硬腭构成。内侧壁为鼻中隔,由骨性鼻中隔和鼻中隔软骨共同构成,鼻中隔多偏向一侧,偏向左侧者多见。

外壁构造复杂,由鼻骨额突,泪骨,筛骨,腭骨垂直部和蝶同翼突等组成。鼻腔外侧壁(鼻甲切除)外侧壁上有三个突出的呈阶梯状排列的、略呈贝壳形的长条骨片外覆粘膜,称鼻甲。鼻甲,由上而下依次叫上鼻甲、中鼻甲和下鼻甲,各鼻甲下方的间隙分别叫上鼻道、中鼻道和下鼻道。上鼻甲的后上方的凹窝叫蝶筛隐窝。各鼻甲与鼻中隔之间的间隙叫总鼻道。切除中鼻甲后,在中鼻道中部可见一个凹向上的弧形裂隙叫半月裂孔,裂孔上方的圆枕形隆起叫筛泡。在中、上鼻道和蝶筛隐窝有鼻旁窦开口,下鼻道有鼻泪管开口

声带是发声器官的主要组成部分。位于喉腔中部,由声带肌、声带韧带和粘膜三部分组成,左右对称。

鹅口疮 (个人免费使用)

鹅口疮(thrush)又名雪口病、白念菌病,由真菌感染,是儿童口腔的一种常见疾病。在口腔黏膜表面形成白色斑膜。

2岁以内的婴幼儿最多见。

口腔黏膜出现乳白色、微高起斑膜,周围无炎症反应,形似奶块。

斑膜面积大小不等,可出现在舌、颊、腭或唇内黏膜上

 

 

草莓舌 (个人免费使用)

草莓舌,见于猩红热初期或长期发烧的病人。其可有白色舌苔,舌乳头(舌尖)增大发红,晚期舌苔完全消失,舌乳头(舌尖)增大状似草莓样。

牛肉舌 (个人免费使用)

“牛肉舌常见于干燥综合征,真菌感染等疾病。临床表现牛肉舌舌背粘膜绛红色,出现丝状乳头,菌状乳头萎缩,舌背干燥少津,常有细腻的沟纹,将舌面换分成数个小块,所以舌面看上去不光滑。也可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急性病毒性喉炎:为喉部黏膜急性炎症,是喉部常见病,多由鼻病毒、流感病毒甲型、副流感病毒及腺病毒等引起。临床特征为声音嘶哑、讲话困难、咳嗽时疼痛。常有发热、咽炎或咳嗽,体检可见喉部水肿、充血,局部淋巴结轻度肿大和触痛,可闻及喘息声。本病多见于小儿。由于小儿喉部的解剖生理特点,易并发喉梗阻,若不及时诊断治疗,可危及生命。

舌乳头 (个人免费使用)


1.丝状乳头:数目最多,遍布于舌背各处。乳头呈圆锥形,尖端略向咽部倾斜,浅层上皮细胞角化脱落,外观白色,称舌苔。

2.菌状乳头:数目较少,多位于舌尖与舌缘部,散在于丝状乳头之间。乳头呈蘑菇状,上皮不角化,含有味蕾。固有层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使乳头外观呈红色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3.轮廓乳头:有10余个,位于舌界沟前方。形体较大,顶端平坦,乳头周围的粘膜凹陷形成环沟,沟两侧的上皮内有较多味蕾。固有层中有较多浆液性味腺,导管开口于沟底,味腺分泌的稀薄液体不断冲洗味蕾表面的食物碎渣,以利味蕾不断接受物质刺激。

4.叶状乳头:位于舌体后方侧缘,形如叶片整齐排列,乳头间沟的两侧上皮中富有味蕾,沟底也有味腺开口。叶状乳头于兔等动物很发达,于人已近退化。

地图舌 (个人免费使用)
地图舌——儿童时期常见的舌病
舌诊 (个人免费使用)

舌诊是通过观察舌头的色泽、形态的变化,来辅助诊断及鉴别的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为望诊重点内容之一。

 

舌体分区中,舌尖对应心肺,舌中对应脾胃,舌两边对应肝胆,舌根对应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