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喉
舌外肌(标注版) (个人免费使用)

①颏舌肌,起于下颌正中联合内侧颏上棘,下纤维附于舌骨上面,中、上纤维分布于舌体,由舌下神经支配,其作用伸舌向前。

②舌骨舌肌,起于舌骨体侧分及大角,直向上分布于舌体侧部,由舌下神经支配,作用为牵舌向下。

③茎突舌肌,起于颞骨茎突前外侧,分为两束,一横行于舌背面,一斜行向下与舌骨舌肌纤维相交,由舌下神经支配,作用为牵舌向上后。

④小角舌骨肌,起于舌骨小角,分散于舌体,由舌下神经支配,作用为牵舌向上后。

喉内肌包括改变喉入口大小及形状的肌肉和移动声带的肌肉。前者包括杓会厌肌、斜杓肌和甲状会厌肌。后者包括外展肌、内收肌、延长和缩短声带的肌肉。负责外展的肌肉为环后肌。其对抗的为两条内收肌:环杓侧肌和构横肌。负责延长声带的是环甲肌,甲杓肌则缩短声门。声带通过长度和张力的变化控制音调,并在相互接触时发出声音。

乳突炎 (个人免费使用)

乳突位于耳后的骨质内,在颞骨的右下方就是乳突的位置,也就是头部两侧的下方,即从耳垂的后上方可以摸到的似锥状的微微隆起,其左右各一且互相对称。乳突是组成外耳道、中耳、内耳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头部多数肌肉附着的地方,其下方还有胸锁乳突肌和头夹肌等。乳突由多个大小不等且形状不同,但又互相连通的气房所组成,根据气房含气量多少以及气化程度,可以将乳突分为气化型乳突、伴硬化型乳突以及板障型乳突。如果乳突气化好,在耳后可以摸到骨质突出且比较饱满。

乳突通过最大的气房鼓窦和中耳相连,中耳发生炎症时,炎症易蔓延到乳突形成中耳乳突炎。中耳乳突炎又分为急性和慢性的化脓性中耳乳突炎,急性中耳乳突炎的主要症状是耳部流脓、耳痛、听力下降、耳鸣,以及耳后乳突部位压痛,甚至会出现耳后皮肤的红、肿、热、痛等症状。慢性化脓性乳突炎主要是由于急性炎症治疗不当或迁延形成慢性中耳乳突炎,多表现为耳部持续性的间断流脓、听力下降,还会出现耳部疼痛或者是钝痛,同时可能会伴有头痛。

在临床上,因乳突的位置较为隐匿、结构较为复杂,而且并不是日常生活中常被提及的部位,所以其出现相关炎症时十分容易被忽略,多需采用X线或CT扫描来明确诊断。在治疗乳突炎时,应当彻底清除乳突病变,防止病变残留后致使炎症反复发作。

 

听骨链 (个人免费使用)

鼓室内有三块听小骨,由外向内依次为:锤骨,砧骨、镫骨。当声波冲击鼓膜时,借听小骨链的运动使镫骨底做内外运动,将声波传至内耳。

胆脂瘤 (个人免费使用)

胆脂瘤是一种先天性乏血管具有破骨特性的良性病变,但是按恶性肿瘤治疗原则来看待处理的一种疾病,病变部位多在脑部和耳部,可引起听力丧失、多器官功能衰竭、脑脓肿、感染等严重并发症,且该病容易被误诊、漏诊,临床上多采取手术切除。
胆脂瘤型中耳炎,造成穿孔的部位,大多是在鼓膜的后上方,也就是鼓膜的松弛部位由于产生中耳负压,导致鼓膜紧张部内陷。局部感染导致鼓膜出现穿孔造成流脓听力下降病情严重会出现眩晕,或者颅内并发症的出现

面部肌肉(标注版) (个人免费使用)

咀嚼肌:就是颌关节的运动,是与咀嚼有关的肌肉,包括颞肌、咬肌、翼内肌和翼外肌等4种。这些都止于下颌骨。


帽状腱膜:包绕在头颅上方的一层纤维膜,与覆盖它的皮肤紧密结合为一层,可在骨面上滑动。它是头颅多个皮肌的起点。


皱眉肌: 一块细小纤薄的面肌,位于眼轮匝肌和额肌深面,从眼眶内区到眉内侧部皮肤。该肌收缩形成皱眉。受面神经支配。


降眉间肌:从眉间到鼻软骨和鼻骨沿鼻背垂直延伸的一块面肌,该肌收缩使眉间出现皮褶。受面神经分支支配。


眼轮匝肌:环绕在眼裂周围的环形面肌。分布在眼内眦和外眦之间,并附着于眼睑皮肤。该肌可开启、闭合眼睑,完成瞬目、眨眼等动作。受面神经支配。


鼻肌:也称鼻横肌,从鼻软骨中线到鼻翼部皮肤。该肌收缩能够缩小鼻孔,形成纵行的皮褶。受面神经支配。


提上唇鼻翼肌:提上唇鼻翼肌起自上颌骨额突的上部,向下外斜行,分为中间部和外侧部。中间部附着于大鼻翼软骨及其上的皮肤。外侧部延伸人上唇的外侧部,并在此与提上唇肌、口轮匝肌融合,外侧部的浅层纤维还向外弯曲,越过提上唇肌前面,附着于上部鼻唇沟和鼻唇嵴真皮下。外侧可使上唇上提并外翻,使鼻唇沟顶部.上升、加深、并增加其弧度。中间部能使鼻孔扩大,使环状沟外移,改变曲度。


提上唇肌:起自上颌骨眶下方处,止于上唇皮肤的-块面肌,该肌与鼻翼及上唇提肌走向平行。该肌收缩能够上提上唇中部。受面神经支配。


颊肌:附着于口角周围皮下的面肌。起自下颌骨上缘、上颌骨 下缘,并延伸到面颊的深面,部分肌束起自下颌骨和颅底翼突之间的翼突下颌韧带。该肌的主要功能是外拉口角,并与其他肌肉协作完成吹口哨、吮吸等动作。尽管主要是作为面部表情肌,它还具有帮助咀嚼、进食等它由上领动脉的下行降支颊动脉供血,受面神经分支支配。


咬肌:止于下颌支外侧面的一块强健有力的肌肉。起自颧弓下缘。有深浅两股肌束。该肌的收缩、舒张分别使下颌骨上升、下降,完成咀嚼的基本动作。咬肌由面动脉和上颌动脉的分支咬肌动脉供血,受三叉神经之下颌神经的分支支配。

 

枕额肌:从上项到眉弓覆盖整个颅穹隆顶部。这一层宽阔的肌纤维由4块四边形薄片状肌肉组成,包括枕肌和额肌各两块,由帽状腱膜相互连接。每-块枕部(枕肌)分别以纤维肌腱起自枕骨项上线的外2/3及颞骨乳突部,向前伸展至帽状腱膜。两块枕肌之间的沟由帽状腱膜的后延部分覆盖。尽管额肌没有骨性附着点,但其纤维与其临近的肌肉相混合一降眉间肌,

皱眉肌:眼轮匝肌一向 上于冠状缝前方连于帽状腱膜。该肌收缩能够拉紧帽状腱膜,并参与形成如提眉、皱眉等面部表情。


颧大肌:起自颧骨颊部的一块长而薄的面肌,于角的皮肤。该肌收缩能够辅助提口角肌、上提口角。受面神经支配。


颧小肌:起自颧骨颊部的一块面肌,止于上唇的皮肤。该肌的收缩能够上提、外翻上唇,受面神经分支支配。


笑肌:能够上提并牵口角向外而产生笑容的面肌,起自腮腺区皮肤,自该部位其纤维横向至角皮肤。受面神经支配。


口轮匝肌:由一侧口角向另一侧延伸的上下两股肌束环绕口裂构成的椭圆形面肌。在口角,该肌附着于皮肤以及相对应的上颌骨。该肌收缩能够完成开口和闭口,并与其他肌肉协作完成吹口哨、吮吸等动作。受面神经支配。


降口角肌:由于形状为三角形,也称唇三角肌。起自下颌骨下缘,上端部分伸入口角皮肤。 该肌收缩能够下拉口角,产生恶心或悲伤的表情。受面神经支配。


颏肌:位于颏外侧部的小块面肌,起自下颌骨外侧面,止于该部位的皮下,因此该肌收缩能够上提颏部皮肤。受面神经支配。

降下唇肌:起自下颌骨下缘止于下唇皮肤的面肌。该肌收缩能够下降、外拉下唇。受面神经支配。


颈阔肌:延伸到颈外侧部的一块面肌。紧挨皮下,位置极为表浅。起自下唇和颏部附近,延伸到锁骨处的皮下。该肌收缩能够迫使下唇和颏部的皮肤向下,和降口角肌协作,完成厌恶或悲伤的表情。受面神经支配。

 

EPIey手法复位 (个人免费使用)

后半规管BPPV首选复位方法。具体步骤为:患者正坐于检查床上,检查者位于床旁,双手把持患者头部向患侧转头45°,保持上述头位不变,同时嘱患者迅速仰卧,头向后悬垂于床平面下30°,继续把持患者头部向健侧转头90°;保持头与身体的位置不变,嘱患者向健侧翻身90°,待眩晕减轻(或消失)后坐起。

 

复位过程中每一个位置都应该保持一定的时间,直到眼震或者眩晕消失,通常至少保持30s。Epley's手法复位一次的成功率约为80%,重复复位4次后,其成功率可高达92%。

鼻旁窦开口(标注版) (个人免费使用)

鼻旁窦,又称副鼻窦或鼻窦,为鼻腔周围颅骨(额骨、蝶骨、上颌骨、筛骨)内的含气空腔的总称,均有窦口与鼻腔相通。对发音起共鸣作用。鼻窦左右成对,共四对,分别称为额窦、上颌窦、蝶窦和筛窦

 

1.额窦:位于额骨骨弓深部,开口于中鼻道筛漏斗处。
2.上颌窦:位于上颌骨体内,开口于中鼻道半月裂孔处。
3.蝶窦:位于蝶骨体内,开口于左、右蝶筛隐窝
4.筛窦:位于上筛骨迷路内,又分前、中、后筛窦。前、中筛窦开口于中鼻道,后筛窦开口于上鼻道
鼻粘膜充血 (个人免费使用)

鼻黏膜充,指的是由鼻黏膜受到刺激产生疼痛而引起的鼻塞流涕,鼻出血,早晨起来鼻腔有血痂。特别是在干燥的季节,鼻黏膜充血的症状会有所加重。

喉软骨构成喉的支架,包括单一的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会厌软骨和成对的杓状软骨、楔状软骨、小角软骨。共9块

喉部肌肉(标注版) (个人免费使用)

主要喉肌有:环状后肌,其作用为开大声门裂、紧张声带;环杓侧肌的作用为缩小声门裂;杓横肌可缩小声门;环甲肌紧张声带;甲杓肌松弛声带、缩小声门;杓斜肌使喉口缩小。

耳蜗的解剖(标注版) (个人免费使用)

蜗管位于耳蜗内,蜗管盘绕蜗轴两圈半,其前庭端借连合管与球囊相连通,顶端终于蜗顶,为盲端,故蜗管为盲管

右侧膜迷路(标注版) (个人免费使用)

内耳位于颞骨岩部的骨质内,介于鼓室和内耳道底之间。又称迷路,由骨迷路和膜迷路两部分组成
骨迷路骨半规管、前庭、耳蜗
膜迷路:在骨迷路内,分为膜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蜗管

成人vs儿童咽鼓管 (个人免费使用)
成人的咽鼓管与儿童最大的区别是儿童的较短且水平,所以儿童期的上呼吸道感染很容易经过咽鼓管感染到中耳腔,形成中耳炎。